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2015-04-02 16:31   审核人: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编号

419041010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

32

实验(实训)学时

8

总学分

2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

所有本科专业

开课单位

思政部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本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特征的课程,它将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该课程是全院所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自觉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信念。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人物、经济和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2、技能目标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历史,使学生拥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思考和探索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进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养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明天。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坚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为学院各专业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在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自觉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信念,是成为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本课程授课由两部分组成,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理论24学时分为12个专题来完成,实践8学时分为4个实验项目来完成。 

理论部分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重整组合,形成十二个理论专题模块,课程设计方案,务实避虚,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述和单向灌输,实现师生之间双向良好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适应新时期三本院校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部分由四大实训教学项目组成,教师可根据自己所带班级情况进行课内实训,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最终达到学生理解、学生认同、学生有所提高教学目的,切实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内容

专题一、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世界落伍的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转型趋势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中国梦

4.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重点:讲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与中国馆梦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教学建议:对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分析为补充内容,注意板书,便于学生做好记录。

专题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同时理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教学内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难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带来的影响。

教学建议:注意侵略时间发生的时间及经过,理清先后顺序。

专题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的努力,深刻理解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教学内容: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洋务运动的兴衰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重点:讲清农民群众、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中的不同作用。

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认清农民、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的局限、失败原因及教训。

教学建议:讲授过程中注意运用比较法。

专题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3.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讲清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所作的努力。

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建议:注意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鲁迅的作品等更形象直观的反应辛亥革命后的情形。

专题六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尤其是认识到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大革命。

教学难点:中共成立的意义。

教学建议:从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引导学生领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不是追求个人、家庭或本国本民族的幸福,而是追求地球上所有人的幸福。思想境界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趋向和心理状态。

专题八中国传统政治文化(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而更好的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影响。

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启示。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影响。

教学建议:讲授要结合大一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状况,深入浅出。

专题九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中国新道路的开辟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重点:讲清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探索中的曲折。

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中的艰辛。

教学建议:注意平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本部分的内容

专题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及伟大意义,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内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3.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重点论述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较多,注意安排好精讲和略讲部分。

专题十一为新中国而奋斗(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怎样让学生理解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建议: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民主党的情况可适当多分配教学时间。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对当时的内外形势进行正确的估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建议:注意平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本部分的内容。

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解的评价这段历史,正确估量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挫折和失败违约客观的、科学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1.良好的开局

2. 严重的曲折

3. 建设的成就与探索的成果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建议:注意结合实训项目千年变局下的人物评析中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掌握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专题十五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探索,对新时期的巨大成就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

1.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教学难点:

怎样让学生理解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较多,注意安排好精讲和略讲部分。

(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一)专题五千年变局下的人物及其评价(2课时)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和评价千年变局时代背景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掌握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4.仪器设备要求:无

  5.实训考核方法:学委对本节课的发言做一个发言记录,作为学生成绩加分的依据。

  6.实训内容:正确理解千年变局,对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孙中山等人的评析。

  7.实训重点:讲清千年变局下的代表性历史人物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孙中山等人的评析。

  8.实训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9.教学建议:提前四周安排任务,让学生评析,教师点评归纳。

专题七 观看和讨论电影《建党伟业》(2课时)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观看电影《建党伟业》,更形象直观认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尤其是认识到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4.仪器设备要求:多媒体

  5.实训考核方法:学委对本节课的发言做一个发言记录,作为学生成绩加分的依据。

  6.实训内容:观看和讨论电影《建党伟业》。

  7.实训重点:观看和讨论电影《建党伟业》。

  8.实训难点:讨论电影《建党伟业》。

  9.教学建议:注意时间的把握及过程的掌控。

专题十四 拨开历史迷雾:重大事件的认知与评价(2课时)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对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的评析,使学生掌握影响重大历史事件评价的因素及重大事件评价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4.仪器设备要求:无

  5.实训考核方法:学委对本节课的发言做一个发言记录,作为学生成绩加分的依据。

  6.实训内容:重大历史事件评价的重要性;影响重大历史事件评价的因素;对西方国家侵略、义和团运动、国共两党抗日中的表现及贡献、三年自然灾害、八九学潮等评析;重大事件评价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7.实训重点:讲清影响重大历史事件评价的因素及重大事件评价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8.实训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大事件评价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9.教学建议:提前四周安排任务,让学生评析,教师点评归纳。注意时间的把握及过程的掌控。

专题十六我与中国梦演讲比赛(2课时)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理解“中国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着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传导出13亿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勃发的正能量。

  4.仪器设备要求:无

  5.实训考核方法:学委对本节课的发言做一个发言记录,作为学生成绩加分的依据。

  6.实训内容:学生进行我与中国梦演讲;学生与教师共同点评。

 7.实训重点:学生进行我与中国梦演讲。

  8.实训难点:引导学生在演讲中引入丰富的史实,同时又能结合实际。

  9.教学建议:提前五周安排任务,让学生评析,教师点评归纳。注意时间的把握及过程的掌控。

(三)课程学时安排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实训)教学学时

专题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中国梦;

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2

专题二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

专题三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洋务运动的兴衰;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2

专题四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2

专题五

正确理解千年变局;

对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孙中山等人的评析。

2

专题六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

专题七

观看和讨论电影《建党伟业》

2

专题八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启示

2

专题九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

专题十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2

专题十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

专题十二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

专题十三

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2

专题十四

重大历史事件评价的重要性;

影响重大历史事件评价的因素;

对西方国家侵略、义和团运动、国共两党抗日中的表

现及贡献、三年自然灾害、八九学潮等评析;

重大事件评价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2

专题十五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成就与经验。

2

专题十六

学生进行我与中国梦演讲;学生与教师共同点评

2

总计

总学时32 

24

8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

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所跨时间较长,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现在,而课时有限。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目面面俱到地去讲,时间不充分,讲不完。为了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们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立相应的教学专题,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讲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本门课的内容、脉络和精髓。事实证明,只有确立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才能在有限的课时时间里将该门课讲好、讲透。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组织上应将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既避免公共理论课的枯燥和空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动手和研究能力,进而增强其爱国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真正达到寓政治素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包括: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和社会实践教学条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如教学、管理和办公现代化、自动化系统,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提供的电子图书;教学部购买讲座、电影等影像资料。社会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一些附近区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基地等。这些教学条件的使用,既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师开发教学课件提供条件,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七、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二)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适中、分值大,范围广,考查基本知识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40%左右,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占40%

总成绩=平时表现(40分)(出勤16+实践作业24分)+期末成绩(60分)

八、课程教学资源

(一)教材选用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教材编写建议

针对三本院校教育教学特点和本校各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保障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一致的前提下,计划组织本校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本校教材。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三本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教学模块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体现了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素质要求,以校本案例为主,便于学生自学。

(三)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全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光荣与辉煌——中国共产党历程》(全三卷),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5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曁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630日。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日。

1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日。

1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918日。

九、附录

(一)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编写日期

教研室审批:审批日期 

院(部)审批:审批日期 

 

 

 

备注:无实验的课程在“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中须撰写(一)(三);有课实验的课程,须撰写(一)(二)(三);实验课须撰写(二)(三)。

 

 

上一条: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下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阅读书目(一)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沣渭新区大学园统一西路35号
电话:029-33694364  ICP备案号:陕ICP备05002589